“一個人想象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很容易被浪漫”——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一個行業往往容易被外行高估,被內行低估。
機器翻譯、搜索引擎、推薦系統等各種應用的進步見證了人工智能的發展。
我國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副司長余建就曾在某人工智能峰會論壇上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是引領未來的創新性技術,且在國家經濟以及互聯網、大數據及超級計算機的發展之下,AI技術的發展也進入了具有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發自主操控等特性的新階段。這些具有新特性的AI技術將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思維模式都產生重大的影響。
但是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著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把人類的思考方式作為機器是否智能的標準,以至于容易錯誤的估計人工智能的發展。而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技術,也存在很多等待解決的問題。
上兩周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Facebook人工智能團隊首席AI科學Yann LeCun(楊立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ichael I. Jordan(邁克爾·喬丹)對人工智能的現在和未來展開了討論。
李開復:人工智能的四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是互聯網的AI浪潮,互聯網巨頭公司在人們每次淘寶點擊或每次在朋友圈點贊的時候,將數據收集起來,為人們提供更準確的服務。在互聯網的大數據之下,我們猶如小白老鼠,被巨頭們進行標簽化,因此今天的AI巨頭和互聯網巨頭相對等的。而美國的Google、FaceBook、亞馬遜就引領了第一波浪潮。
第二波浪潮:大量的數據,擁有者能夠進行變現或者提升商業價值。例如醫院、學校、銀行等機構收集用戶數據,將它進行商業化。比如,一個銀行使用用戶的數據來降低信用卡的欺詐率,或者提高貸款的還款率、是提升投資的回報率,這也是人們正在做的事情。
第三波浪潮就是收集一些虛擬數據:基于視覺、聽覺亦或是其他傳感器收集來過去不存在的數據,然后將這些數據合成一個新的應用,甚至是一個新的用戶體驗。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智能音箱、智能語音交互、不同地域、領域的監控攝像頭。人們可以把計算機視覺加傳感器運用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比如說在無人商店、工廠等等。
第四波浪潮:自主化、自動化的AI,這也就是我們科幻片看到的機器人、無人駕駛。這個浪潮將徹底顛覆我們出行的習慣及物流系統。工廠會慢慢變成熄燈工廠、無人工廠,商店慢慢會變成無人商店,因此,第四波浪潮是有影響力且巨大的。而現在已經有一些初級的應用,例如無人駕駛,這四波浪潮會來得非常迅猛。我們每一天都在使用AI,未來將會應用的更多。
這四波浪潮也將給中國帶來更多的機會,尤其在互聯網上,我們已經占了世界的半壁江山。在視覺方面和傳感器方面的應用,中國也發展的非常快,因為我們有海量的數據。但是無人駕駛方面還是美國領先的。然而中國有數據的優勢和政策推動,我們仍是抱樂觀態度。
完整的系統體系下的人工智能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邁克爾·喬丹,是吳恩達等在機器學習領域卓有成就者的老師,他常常被稱為“機器學習之父”。
“現在我們奢望建立的是智能的自動化系統,但是我們終的目標并不是實現無人駕駛或者無人銀行,我們的目標不是實現無人,而是要實現每一個系統的鏈接”,在他看來,現在的人工智能距離智能還差的很遠,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個智能的網絡,如果要實現整體智能,仍需要在體系搭建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他還舉了例子:如果將亞馬遜智能推薦這類專家建議體系用在餐廳的推薦或者交通路線的推薦上,就會出現問題。比如說在交通上,要推薦一條從機場到市區比較順暢的路,可能會立刻涌入大量的汽車,原本順暢的路開始堵車;或者向吃貨們推薦一家好吃的餐廳,擠入大量的吃貨,排隊可能耗去耐性而無心情享受美食。
Yann LeCun同樣認為我們還需要很多基本的原則,才能建立一個體系,才能真正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在Facebook,我們希望機器具有真正的智能,搭建起一個體系架構。”Yann LeCun說,“我們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很好的、實時的做事情,但是很多技術現在還沒有到位,包括人臉的識別,很多領域已經工作了幾十年,但是有些目標還沒有完成。”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當中,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正在不斷的涌現,有很多概念還需要完善。我們現在似乎已經認為人工智能無處不在了,但實際上整個體系還需要時間來建立。”邁克爾·喬丹說,“現在千萬不要夸大它。”